9月24日,鴻鈞新能源與沙特合作伙伴正式簽署合作協議,雙方將在沙特阿拉伯共同建設6GW高效異質結組件生產基地。
鴻鈞新能源成立于2023年,主要從事異質結太陽能電池及組件的生產和銷售,格力集團是股東之一。此前,公司已在珠海、啟東投建了兩大基地,此次是公司首次在海外建廠。
鴻鈞新能源是今年眾多中國光伏企業出海建廠的最新一例。
華夏能源網不完全統計,2025年以來至少有15家中國光伏企業公布在海外建廠計劃,投資總規模超204億元,中東及周邊地區是最受青睞的出海熱土。

數據顯示,目前全球光伏企業在中東及周邊地區規劃的光伏產能合計約276.6GW,產能過剩、高度內卷的巨大風險正在堆積。
內卷外溢之下,中國企業換個地方繼續廝殺,現在還有不錯利潤的中東市場,即將變成紅海一片。如此發展模式,值得整個中國光伏行業警惕、深思。
中東,中國光伏出海的新熱土
相比于往年出海建廠以龍頭企業為主,今年宣布海外建廠計劃的光伏企業多為中小企業。如紅太陽新能源、鴻鈞新能源、和光同程等,在行業內基本都屬于三線企業。此外,鈞達股份(SZ:002865)、正泰也有建廠計劃;一線龍頭中,今年有海外新項目的只有晶澳科技(SZ:002459)一家。
今年的海外建廠地,仍集中于中東地區,這里是中國光伏企業海外建廠的熱門地區。(中東是指從地中海東部南部到波斯灣沿岸的部分地區,包括除阿富汗外的西亞的大部分以及非洲的埃及、地處于俄羅斯邊界的外高加索地區,約23個國家與地區)

中東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國家(圖源:網絡)
今年落戶中東的除了鴻鈞新能源,還有和光同程和中環新能源。和光同程計劃到阿塞拜疆建廠,而中環新能源將在阿曼投資建設光伏電站項目及光伏組件制造產能。輔產業鏈則有亞瑪頓(SZ:002623),宣布將在阿聯酋建設年產50萬噸光伏玻璃生產線,以及鎮江股份在沙特跟蹤支架工廠基礎上,再建防松緊固件工廠。
橫跨亞歐大陸兩洲、號稱“中東小霸王”的土耳其,則吸引了正泰新能、鈞達股份相繼到來。其中正泰新能正在這里建設第二座太陽能組件工廠——此前已在土耳其阿達納投建了一家年產1 GW的太陽能組件廠。此次投建的新工廠則為一座集光伏硅片、電池及組件于一體的光伏工廠,規劃產能5GW,計劃總投資7億美元。新項目建成后,土耳其有望成為該地區少有的擁有一體化光伏產業鏈的國家。
自2023年以來,至少20家光伏企業紛紛在中東及周邊布局光伏產業鏈,包括晶科能源(SH:688223)、晶澳科技、天合光能(SH:688599)、TCL中環(SZ:002129)、協鑫科技(HK:03800)等光伏龍頭。如今,主產業鏈項目已覆蓋多晶硅、硅片、電池片和組件四大環節。
華夏能源網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中東地區的硅片、電池及組件的規劃產能合計高達116.6GW,此外還有27萬噸的硅料產能(1萬噸硅料大約可用于4GW組件產出)。
從技術路線來看,中國光伏企業中東建廠亦緊跟國內技術發展步伐,各項目以n型技術為主,除了主流的TOPCon路線,鴻鈞新能源的6GW沙特組件基地還成為中東第一個異質結項目。而在硅料環節,中東的光伏產能也是棒狀硅與顆粒硅并存的局面。
值得注意的是,內卷嚴重的輔產業鏈也加入到中東及周邊建廠的隊伍。繼2024年3家中國光伏支架制造商集體落戶沙特后,今年又有4家光伏玻璃制造商來到這里,其中信義玻璃(HK:00868)、旗濱集團、南玻A(SZ:000012)三家集體落戶埃及。
光伏玻璃行業今年面臨產能過剩、價格跌破現金成本的壓力,自7月起十大玻璃廠商還集體減產30%。出海,是光伏玻璃企業內卷加劇背景下的求生之舉。
只是,這四家廠商新規劃的光伏玻璃總產能高達268萬噸,全部投產后,中東市場免不了隨之陷入過剩、內卷困境。
過剩、內卷,中東很快將成“紅海”
當前國內光伏市場,在過剩產能遲遲不能出清的壓力下艱難前行,甚至在上半年搶裝潮帶來的利好后,光伏上市公司的半年報依舊刺眼,虧損是行業普遍現象。在此背景下,出海建廠以探尋新的發展空間,成為中國光伏企業走出內卷的重要手段。
在出海目的地中,中東為什么會成為中國光伏企業的出海熱土?華夏能源網分析認為,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第一,中東石油國家強烈的能源轉型需求。
中東及北非等周邊地區以盛產石油聞名,近年在油價下跌、資源枯竭的壓力下,紛紛向新能源轉型,其中僅沙特一家就確立了到2030年光伏發電累計裝機40GW的目標。
另據國際能源署(IEA)最新發布的《中東和北非電力的未來》報告預計,到2035年中東北非地區的太陽能發電量將比2023年增長15倍,貢獻區域總發電增量的一半。此外,當地各國政府均在大力支持產能本土化建設,中國企業到此建廠,不僅市場需求大,政策環境還很優良。
第二,站在全球化視角,中東地區地處歐、亞、非十字路口,不僅地理位置優越,更關鍵的是中東生產的產品不受美歐貿易壁壘阻礙,在這里建成“橋頭堡”,對中國光伏企業出海有戰略價值。
例如,正泰新能表示,公司在土耳其建廠除滿足本國市場需求外,80%的產品將用于出口,目標市場包括美國、南歐以及中東。亞瑪頓也表示,公司在埃及投建項目將輻射中東及歐美、南亞市場。
值得注意的是,當前除了中國企業布局的巨大光伏產能,其他國家也在中東聚集,如日企Nippon Energy在迪拜規劃了組件產能等,日企TOYO Solar在紅海對岸的埃塞俄比亞規劃了至少3個電池片項目。
據統計,2025年上半年其他國家在中東非洲布局的光伏產能擴張計劃合計52GW。此外,距離中東不遠的印度,也在加速打造本土光伏產業集群,今年上半年規劃的光伏產能規模高達141.88GW,覆蓋硅片、電池片、組件三大環節。
伴隨中東以及周邊地區的光伏項目落地,不久的將來,中東市場將面臨產能嚴重過剩,好市場要不了多久就會被做壞。
結語:“反內卷”更要“防外卷”
中國光伏的中東建廠之路,不能是在國內嚴控產能后,就集體跑到海外去卷。
這需要國家對光伏行業的反內卷進行通盤考慮,既要反內卷,更要防外卷,應對中國企業的海外建廠有所管控,建立起審批、報批制度——在全球市場基本被中國光伏企業壟斷的背景下,海外建廠仍舊是中國人卷中國人,光在國內反內卷沒有意義。
此外,中國光伏企業需要警惕中東變成下一個“東南亞”。
曾經的東南亞四國(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越南),因為可以規避歐美的貿易壁壘限制,吸引了大量中國光伏企業到此建廠。但美國特朗普政府的“反規避”調查、“雙反”調查,精準打擊了中國企業在東南亞的光伏產能,大量中國企業損失慘重。中國光伏企業扎堆中東,很可能會讓美國“故伎重演”。
對中國光伏企業而言,最關鍵的是需要轉換思維,不能一味的在產能上打轉,國內控產能了就去海外建。無論是在國內還是海外,光伏企業只有摒棄拼產量、打拼價格的固有思維,堅定往高價值、高技術走,在品牌、服務等方面打造競爭優勢,中國光伏企業才能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