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中國星全新東方曜在敦煌鳴沙山上市,其中星瑞全新東方曜9.87萬元起,星越L全新東方曜14.77萬元起。
從三星堆到只此青綠,從運河十二時辰到莫高藍、丹青、月牙青,每一場活動、每一款車色,都是一張有跡可循的文化地圖。以“文旅中國探索計劃”為主線,把地域、設計、語言、科技逐步串聯起來,從色彩語意到材料工藝,都有溯源、有考據、有體系。
于是,中國星開始面對一個更難的問題,如果連智能都被新能源定義了,燃油車的價值邊界該往哪兒走?全新東方曜沒有回避這個問題,將Flyme Auto深度融合,把星睿AI云動力裝進燃油車,再把L2級輔助駕駛做成了全系能力,用燃油的工程語言重新講了一遍新能源的智能。當行業標準越來越趨同,市場是否已經準備好去重新理解一臺燃油車的價值?
中國星用三年證明文化傳播必須是連貫的
可能很多人覺得,品牌似乎只要搭上國風就能迅速出圈。中國星用三年的實際行動,走出一條完全不同的價值和厚度的路徑。
中國星系列從三星堆到“只此青綠”,從運河十二時辰到摩斯臉譜,從揚州、濟寧、滄州一路走到敦煌鳴沙山,中國星的文化腳步始終穩健有序。中國星選擇以“文旅中國探索計劃”為脈絡,用產品為載體,把傳統意象與現代汽車語言持續結合,把每一站都當作文化與技術融合的實驗場。

這一次的敦煌上市,不過是這條路上水到渠成的一程。中國星全新東方曜登上鳴沙山的舞臺,這片沙丘見證過無數游客的來去,也在見證一次東方美學的全新表達。在此之前,中國星全新東方曜在成都車展首發強調中式標準,在西安融合敦煌三色,每一個動作都服務于同一套“高價值中式豪華”的邏輯。
如果文化只是個外殼,它終究會淪為一次性的消費符號;但如果文化是一套語言體系,它就能變成產品、品牌、消費者之間的橋梁。中國星全新東方曜通過真實、有層次的產品表達來展現中國文化的魅力。

就像這次的車漆顏色,莫高藍的靈感就藏在莫高窟里那些依舊鮮亮的壁畫深處,那是一種必須仰頭看才能看到的藍,是藏在洞窟藻井的顏色。古人用青金石打磨成礦物藍,一層層疊加出那種穿透感。這次中國星全新東方曜像還原的就是它在陽光照進石窟的一瞬間,泛起微光時那種靜而遠的空間感。
月牙青也并不是青,是沙丘和月牙泉之間,經由風沙與時間打磨后的灰調、青調、藍調融合的一種自然的顏色。至于丹青,是從幾千年的繪畫經驗中提煉出來的紅與青的對照,也是真的翻看了古文典籍,來試圖理解“丹青”這個詞最早的含義。這就是全新東方曜選擇在鳴沙山發布的意義,不是到了敦煌才講文化,而是文化本就走到了這里。
破燃油車弱勢,補新能源短板
燃油車講動力,電動車講智能,大家對燃油車的智能似乎帶著天然慢半拍的偏見。但全新東方曜不接受這種設定。

最直觀的改變首先來自車機系統。Flyme Auto拆掉了“車機=iPad”的慣性認知,從架構邏輯開始塑造智能,像卡片式交互、滑窗、多屏協同、低延時響應,讓座艙信息的呈現方式和操作路徑都像一款定制化的移動設備,乘員在車里說話、轉頭、點按的每個動作,系統都能給出更有前后邏輯的回應,這是第一層重構,把燃油車的信息交互,拉到智能語境下。

但真正難的是第二層,很多人談智能止步于座艙,而中國星全新東方曜讓動力更智能。全新東方曜的動力系統接入星睿AI大模型,實現了駕駛行為的實時識別與預測。它不僅調發動機與變速箱的邏輯,更在持續學習駕駛者的操作節奏、路況偏好和能效習慣。

簡單說,它是在你習慣形成之前,先一步完成適配場景。這種“云動力”能力,原本是新能源車型在三電系統上的優勢,如今卻出現在一臺搭載2.0TD高功大渦輪發動機+愛信8AT黃金動力組合,實現最大功率200KW,最大扭矩400N·m的燃油車上。

同樣,這種感知還延伸到底盤和車身控制中。當你真正開上這臺車,會發現它的底盤反應不像以往的燃油車那樣既穩定又遲鈍。一句好開可能就能解釋CMA線控底盤和CCD可變阻尼系統帶來的效果,但只有懂行的人才知道里面的門道有多深。

所以說,中國星全新東方曜進入了智能的第三種形態,讓燃油車第一次擁有了適應性。回頭看,全新東方曜的智能是從中國用戶真實用車場景出發,梳理出一套燃油車也能自成體系的智能路徑,通過系統協同帶來真實體驗上的反差感。這種反差,不是用來對抗新能源的,而是用來重新定義燃油車價值邊界的。
中國星讓燃油車實現油電同強
從中國星全新東方曜的上市價格來看,正好切中10-20萬這個最艱難也是最關鍵的陣地,這一價區留給燃油車的空間越來越小,但中國星卻在這個夾縫中,實現了逆勢增長。

原因其實很簡單,中國星讓消費者發現在油電同價的區間,燃油車也可以做到油電同強,特別是在智能化被重新定義之后,這種感知差異變得極為明顯。過去,L2級輔助駕駛只是新能源的標簽;而如今,中國星全新東方曜用千里浩瀚H3方案,把128TOPS算力、11個高清攝像頭、3個毫米波雷達、12個超聲波雷達做到全系普及,實現120km/h緊急制動、130km/h自動避障,并覆蓋全場景泊車需求。

也正是這份體系力,讓中國星在最難打的價格段守住了用戶底盤。調研顯示,10-20萬元用戶的首要購車因素已經不再是價格,而是安全性、穩定性與舒適性,價格僅排在第五位,這說明主流家庭用戶的消費思維已經從“越便宜越好”,轉向“價格合適,品質靠譜”,他們要的是質價比。

但質價比往往藏在那些不好講的細節里,中國星把這一整套主流真實需求翻譯成產品語言,落在了全新東方曜的每一個觸點上。可以看到,中國星讓曾經的高配功能,變成起步配置,從安全、智能、空間、舒適、環保這幾個維度扎實做功,把智能、安全、駕控變成日常的體驗,抓住消費者最需要的東西,一點點打磨出來。
這就是為什么,在新能源的浪潮里,全新東方曜反而能清晰地被看見。不是因為它說了什么不同,而是因為它做到了別人忽略的那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