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央視財經《硬核智造廠》的一場直播,讓行業和用戶看到了一家71年老牌央企的責任與擔當,不論是試驗與制造環節的自主與“智造”,突破卡脖子技術,還是研發與技術的自主可控,圍繞用戶與場景打造產品,抑或是全球化布局、積極踐行國家“雙循環”戰略,東風柳汽借由央視平臺敞開一切,揭秘“龍的脊梁”背后的故事。

“過去更專注于把產品做好、把技術做扎實。”東風柳汽黨委書記劉小平如是說道,東風柳汽一直有著“實干派”的特質,過去如此,現在仍是如此,71年的積累與變革,從制造到智造,東風柳汽依舊初心不改、“龍的脊梁”所代表的精神始終不變。
如果用幾個詞來總結,那就是:自立自強、創優創新、同心同德、為國為民。
揭秘“龍的脊梁”何以實現
在商用車用戶群體中,東風柳汽卡車一直有著“龍的脊梁”的美譽,這不僅源于東風柳汽商用車品牌名叫乘龍,更源于產品素有“可靠、安全、耐用”的口碑。

透過央視財經的鏡頭,我們首次看到了背后的秘密:作為國內首批實現750L高強鋼批量應用的主機廠,東風柳汽讓車架在滿足超強承載的同時實現顯著輕量化。目前已完成行業首創的850L超高強度鋼車架首批試制與跟蹤驗證,產品被客戶親切稱為“龍的脊梁”。

這可不是所有的車架都能做到這一點,之所以是行業首創、首批實現,靠的是攻克了多項車架制造中的“黑匣子”技術難題。據介紹,要想實現車架又輕又耐用,離不開5000T重型壓力機,其中重型壓力機的平行計算機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和源代碼一直被德國公司壟斷。這個系統關乎壓力機能否正常運行和車架能否正常生產,可以說成為了卡脖子的難題。
國家級大師工作室領辦人吳柳寧帶領團隊攻克了這一難題,成功開發出新型控制系統,實現了壓力精準控制。吳柳寧說道,現在不僅不再需要購買進口硬件,還節約了技改費用600多萬元。現在遇到疑難故障時,我們能快速解決;還能根據生產工藝要求靈活調整程序;同時滑塊的平行度從±3.5毫米提升到了±2毫米,液壓墊的壓力更加穩定,大大提高了壓力機的工藝性能,有力保障了車架大梁的加工質量。
所以乘龍卡車在用戶中有著又輕又能拉的口碑。來自北川鴻泰的馮忠剛擁有200多輛乘龍卡車,他就是被這一點所打動:“乘龍能夠脫穎而出的核心原因是它的車皮比市場上其他品牌輕近1噸,每趟車可以多拉幾百斤貨,每次就可以多賺400-500塊,這對公司來說都是直接的收益。”
變化的時代總有不變
在10月即將上市的全新純電重卡乘龍翼威5也體現了上述優勢,實現輕量化與安全性的重大突破。就產品而言,翼威5不僅有龍的脊梁、龍骨車身來保障司機的安全,還有突出的輕量化、防水性能和脫困功能,無一不針對新能源重卡的痛點。

仍以輕量化為例,車子輕意味著可以拉更多的貨,在翼威5上東風柳汽對數十個零部件做了輕量化設計,通過多輪的結構拓撲優化,升級鋁合金、非金屬等輕質材料,模塊化集成開發,最終達成8.8噸的水平,領先行業平均水平700公斤以上。

因為東風柳汽深知:風雨兼程的71年,之所以能夠穿越周期,持續發展,靠的正是創新與洞察市場、堅持以用戶為中心的場景化開發、商乘并舉的戰略布局,“這三點讓企業在不同行業周期中均能保持穩定增長動能。”劉小平表示。
所以在東風柳汽,解決用戶痛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貫穿產品從規劃到生產交付的全流程,都以客戶價值最大化為目標。東風柳汽副總經理展新告訴記者,就像翼威5的輕量化、防水和脫困這三大核心痛點,年初定戰略時,就把 “快速響應市場需求” 列為了重點任務,成立研發、生產、銷售等跨部門專項小組,真正實現 “用戶有需求,我們馬上有行動”。整個開發歷時2年多,累計完成了百萬公里的試驗驗證。

而自建試驗場也是創新和圍繞用戶所需,不論是商用車還是乘用車,場地測試都是研發里頭的關鍵一步,建一個屬于自己的試驗場,這是一代代柳汽人懷揣的夢想,2024年終于實現了,東風柳汽的試驗場也成為國內極少數由車企自建的能同時滿足全系列商用車和乘用車的綜合型專業試驗場,一輛輛新車就是從這里經過檢驗測試才能交付用戶手中。
